今年南海休漁期從5月16日持續至8月1日,目前已過大半,記者近兩日采訪中山城區光明市場、庫充市場、南下市場等發現,雖然市面上銷售的水產品貨源比休漁前有所減少,但大部分水產品價格與休漁前相比基本持平,甚至有部分中高檔水產品價格一反常態、不升反降,比如0.25公斤/只肉蟹,在往年休漁期可賣到140元/公斤,如今100元/公斤也難賣出。
7月6日上午9點多,記者來到以水產品批發為主的城區光明市場,此時該市場每天最繁忙的批發生意已基本收市,接下來是針對市民散客的零售生意。各檔口老板一邊整理已經賣空的水產品容器,一邊招呼過往市民選購自己的水產品。記者逛完市場逛發現,各攤檔的水產品存量仍然不小,但前來購買的市民卻并不多。
“這么好的九肚魚每斤13元還叫貴?你知不知道一兩年前這種魚賣到20多元一斤?如今市道差了,貴價嘢 已經不貴了。”一名水產老板對記者的問價如是回答。
記者問該老板:“休漁期上市量減少了,應該賣價更高呀,怎么反而便宜了?”該老板坦言:“如今酒樓生意差了,市民也舍不得買來吃了,你看今天星期一有幾個客來幫襯?”
記者在該市場看到,黃骨魚開價22元/公斤,九肚魚26元/公斤,較大個頭的桂蝦80元/公斤、明蝦60元/公斤,較大個頭的花蟹60元/公斤。不少攤檔主向記者表示,今年休漁期以來,上市的海鮮產品的確減少了,但近兩年來,經濟大環境不好,市民對中高檔水產品的需求量減少,而珠三角本地的淡水養殖水產品上市量越來越大,使市民有了更多的選擇。因此,大部分水產品價格平穩,沒有出現往年休漁期的明顯漲價現象,有多個中高檔的水產品品種價格甚至反而跌價。
“今年生意非常難做!”在該市場生輝水產檔邊上的一個檔口,老板任先生把一堆個頭相當大的肉蟹裝進3個白色泡沫箱里,用竹篾編成的蓋子壓在肉蟹上,然后 用封口膠把一箱箱肉蟹捆扎起來。任先生告訴記者,他的肉蟹都是0.25公斤/只以上的上等貨,有的甚至達到0.4公斤/只,貨源都是來自廣州黃沙水產批發市場。 他的檔口專門做肉蟹、膏蟹、奄仔蟹等,中山許多知名餐館酒店都是他的老熟客,往年他每天進貨至少1.5噸,而且一般到早上8點就基本賣完,批發量占90% 以上。“近兩年生意難做了,許多老熟客的采購量大幅減少,迫使我的進貨量也跟著減少,價格也一路下跌。今年,每天只敢進1噸貨,每周五和節假日還勉強可賣 完,但周一至周四生意都很差。前兩年,這樣的大肉蟹至少賣70元,現在賣50元都賣不掉。這3箱肉蟹起碼有七八十斤,只能留到明天繼續賣。”
光明市場管理辦經理何志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今年5月份開始休漁之后,市場每天的海鮮產品到貨量明顯減少,據不完全統計,6月份至今的每天到貨 量比休漁前減少三成左右。雖然海鮮產品上市量減少,但并沒有推動整個水產品市場價格上漲,原因是近幾年三公消費下降,導致酒店需求量回落。而經濟環境疲軟 也使市民減少對高檔水產品的消費需求,市場消費主力轉向中低檔水產品。從該市場監測數據來看,黃魚、紅魚、泥猛、太陽魚、花蟹、桂蝦等多種水產品價格基本 持平;從該市場的消費趨勢來看,目前已經從高端水產品批發兼零售,向中低端水產品批發兼零售轉型。該市場管理辦公室目前正在謀劃建立一個微信公眾平臺,幫助市場經營戶完成轉型,為市民提供更多市場服務